在第35届图书订货会上,多位作家亮相不同展馆,与嘉宾对谈创作体会,与读者分享写作背后的心路历程。 《大春秋》作者李舫:写作是回溯与发现的过程 2月24日,作家、文艺评论家李舫的两部作品《大春秋》《中国十二时辰》的分享会在湖北展馆举办。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等作为特邀嘉宾莅临活动现场,与李舫进行对谈,就《大春秋》和《中国十二时辰》的创作特色、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。 《大春秋》用多首诗词连接起中国历史的士、脉、道,以文学的手法抒写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流,因其思想和艺术的高品质获得了鲁迅文学奖,诚如颁奖词所言,它“穿越古今,气势雄强,以寻根和守望确证中华文化的磅礴力量”。《中国十二时辰》则以脱贫攻坚为主线,将飞驰的中国浓缩在一天的十二个片段中。 李舫表示,对于一位写作者而言,所有的文字都应该是喷薄而出的,这种喷薄而出不是偶然,而是必然,是日积月累的所思所悟自然而然流诸笔端。她说,《大春秋》是阅读之书,她在日常阅读中,会思考理想与信念、人类与世界、文明与传承、时间和空间、历史与文学、经纬与未来这些大问题。而《中国十二时辰》是行走之书,过去几年的脱贫攻坚战让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她有幸走过这样的地方、看到这样的奇迹,于是把这样的奇迹记录了下来。 《彩瓷帆影》作者纪红建:揭开鲜为人知的长沙彩瓷历史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、著名作家纪红建的全新力作《彩瓷帆影》在图书订货会上举办了首发式。该书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,是一部寻访长沙彩瓷历史踪迹,展现“海上丝绸之路”上的中外交流的作品。 纪红建的家乡,就在离铜官窑唐朝窑址不远的地方,因此他自称是彩瓷的“娘家人”。老家、彩陶源村唐朝窑址、铜官古街上的陶瓷作坊,在地理上呈三足鼎立之势。纪红建坦言:“(这些)已经植入了我的记忆,甚至灵魂深处。但遗憾的是,我过去所有的认知和情感都是那么的狭窄,所有对长沙铜官窑的关注与重新审视,都处于被动。” 从2017年起,纪红建开始以一种“娘家人”的认真,为《彩瓷帆影》积累素材。他从彩瓷故里开始,深入探访长沙铜官窑如何南北融合、创新突破,成为世界釉下多彩陶瓷发源地、瓷器世界工厂的历程;再从湘江出发,沿长江、东海、南海、印度洋、阿拉伯海等,探寻长沙彩瓷出江、出海,打拼海外市场,将中国彩瓷文明推向世界的雄心。 创作这部作品的意义何在?这是一直萦绕在纪红建心里的一个问题。“难道真的只是一个历史的呈现,对一件事物的探寻?”显然不够,纪红建清楚地知道自己不仅为了探讨过去,更多的是为了助益当下甚至未来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