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话剧舞台到影视剧,从参演IP作品到为年轻演员做“绿叶” 采访前,我和胡军吃了一顿饭。 这是他再三婉拒未果后的一顿晚饭。在他拍摄宣传片的消防大队里,我们和值班的消防队员围坐在一起,胡军披着军大衣,端起一碗冒尖儿的白饭,就着最为家常的香菇油菜、虾仁豆腐,吃得正起劲儿。“这胡辣汤真的太棒了!”“今年(招的人)都来自哪儿啊?”他边努力扒拉白饭,边热络地和所有人聊天。即便你只是无言旁观,他也会热情地照顾到位,“吃啊!吃虾,吃豆腐,这不长肉!” 与胡军聊天不需紧张,他从不避讳回答任何问题,不时爽朗地大笑,冒出几句京腔式的口头禅。真实,这个最简单却最具力量的形容词,是胡军身上扑面而来的人生叙事。但一个人如何在三十余年的打拼中,面对鱼龙混杂、浮躁戾气的环境变化,仍能长久保留着这份真实?我们试图从此次简短的对话中寻找答案,关于优越的童年,关于表演的初心,以及当下这个他看不懂,却必须去适应的时代。 从不屑到热爱 与表演的羁绊,是命中注定 在,有这样一种说法:生活在部队大院里的子女都是“天之骄子”,言谈举止、由内而外都透露着两个字:优越。 但这似乎并不十分准确。胡军前二十年的人生,就都是长在“规矩”里的。 胡军的父亲胡宝善、伯父胡松华,都是著名的歌唱家,军人出身。在艺术世家和部队后代两种环境中生活,“规矩”与“优越”,几乎同时长在了他的骨子里。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,小时候十分淘气,被父亲罚跪搓衣板,被军用皮带、火筷子、扫帚打都是常事。胡军全家都是地道的老人,但父亲绝不允许儿子说所谓腔的“片汤话”。只要听到了,一巴掌便打在脸上:“好好说话!流氓地痞才那么说话!” 父亲的严苛要求,儿子的叛逆顶撞,让紧张的父子关系持续到儿子上大学。高考前,胡军甚至没告诉父亲他要报考什么专业,“清华北大咱就别想了。我当时最想考的是人大新闻系,当,挎个相机满处溜达,多牛!” 考中央戏剧学院,是彼时胡军“玩闹”的选择之一。考前,他只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,因为母亲要给他准备新衣服。而父亲和伯父,都是在他被通知录取后才知道的。父亲并没有表现出高兴与否,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让胡军别扭半天的话,“有学上就行。”但胡军觉得“(那时候自己)挺牛的。”与其说,他瞒着父亲考学是另一种“顶撞”,不如说,流淌在血液中的“规矩”,让其从不愿仰仗父辈。 但事实上,胡军并不喜欢表演。那时如果有人告诉他,你未来可以当演员,他绝对会不屑反驳,“别闹了!”直到上了半个月课后,这一门充斥着情绪展现、生活体验的艺术,将胡军深深吸引。在表演中,他寻求到了最自由的表达,可以触达不同的生活体验;哪怕这个角色、这些生活都是假的,他依然觉得无比有趣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