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改革开放40年·40人】见证改革开放40年

来源: 作者: 时间:2018-12-10 19:42
都灵大学东方学院教授史芬娜接受采访 国际在线报道(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宋承杰)1981年,怀揣对东方古国的好奇和对文化的热爱,23岁的意大利青年史芬娜踏上了的土地,

都灵大学东方学院教授史芬娜接受采访

  国际在线报道(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宋承杰)1981年,怀揣对东方古国的好奇和对文化的热爱,23岁的意大利青年史芬娜踏上了的土地,由此开始了同近40年的不解之缘,也见证了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波澜壮阔的岁月和翻天覆地的变化。近日,作为都灵大学东方学院教授和都灵孔院意方院长,史芬娜接受了记者采访。

  回忆起80年代初来到时的景象,令史芬娜印象最深的是一种万物更新的感受和氛围。她说:“毫无疑问,当时的非常贫穷。但是有一种什么东西正在发生改变的感觉。我认为,上世纪80年代是历史中非常美好的一段岁月,能感受到人们充满着希望,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,开启了一个崭新的阶段。尽管我是个外国人,非常年轻,之前也并不了解,但是能真切感受到有大事情正在发生。当时的处于开放之初,困难很多,但我同的首次接触非常美妙。”

  结束了在北京大学的学习后,史芬娜成为了一名汉学研究者。这份工作使她在接下来20年间与保持着密切的联系。2012年,史芬娜作为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参赞常驻,这一经历使她有机会从远处和近处全方位观察和感受。谈及近四十年来发生的变化,史芬娜坦言这是她在80年代初所无法想象的。

  史芬娜表示:“经济方面的变化非常明显,比如交通基础设施,我记得1982年从北京到广州坐火车最快也要36个小时,如今的交通设施十分先进,这不仅对于经济很重要,对于的团结也是,四面八方的人能够更方便地见面交流。还有就是在对外开放上做出了巨大努力,除了经济方面外,还有科研文化上的,接收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,去国外深造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。此外,在国际舞台也努力地呈现自己,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变化。”

  随着的开放和发展,一同发生变化的还有外界对的看法和认识。近年来,和意大利两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增多,在意大利开设了近10家孔子学院。作为都灵孔院院长,史芬娜表示,从横向角度来看,越来越多的意大利民众开始知道,现在的任务是从纵向角度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。

  史芬娜说:“人们或多或少地了解一些,现在需要让他们更好地了解。意大利媒体对于的认识总有偏差,经常能够读到不准确的信息。孔子学院应该做更多、甚至可以更大胆一些,提出一些新的东西,有古老的茶艺、书法,但不仅仅只有这些,是个充满新鲜事物的,有些会引起讨论甚至争议,但新鲜事物出现时伴随着争议不是很正常吗?我认为应该展示最新的一面,否则可能会产生新的刻板印象,从文化角度来说有取之不尽的内容。”

  从文化参赞到孔子学院院长,史芬娜一直致力于促成文化领域的交流。在她看来,经过四十年开放与改革,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,但也引起了外界的一些误解,在未来的进一步开放进程中,应加大同其他的人文交流。史芬娜表示,对于意大利的汉学工作者而言,除了教学和科研外,促进同的文化交流也是一项责无旁贷的任务。

  史芬娜称:“通过文化交流我们可以了解各种举动背后蕴含的哲学,而也可以更好地掌握与外界,尤其是与欧洲进行对话时所用的语言和方式。经济发展固然是最重要的,但如今的世界很难把经济和文化议题彻底分开,我认为文化可以帮助经济更加均衡地发展。我们这些同有关的学者,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促成这类文化交流,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在两国文化机构间搭建起更多桥梁。”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栏目列表